关于三江侗族自治县老堡乡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草案公示、公众征求意见公告
来源: 三江县老堡乡  |   发布日期: 2025-08-19 09:37    |
  • 字体大小:[
  • ]

三江侗族自治县老堡乡国土空间规划

(20212035年)草案公示

(公众意见征询)

一、 规划范围与期限

(一)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包括老堡乡行政区内全部陆域国土空间,下辖1个社区和10个行政村,包括:老堡社区、坡头村、曲村、塘库村、东竹村、老堡村、漾口村、车田村、老巴村、边浪村和白文村。集镇区包括乡政府所在地老堡社区以及老堡村部分区域。

规划层次包括乡域和集镇区两个层次。乡域主要统筹全域全要素规划管理,侧重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战略部署和总体格局;集镇区进一步细化土地使用和空间布局,侧重功能完善和结构优化。

(二)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与《三江侗族自治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保持一致,规划期为2021至2035年,其中基期年为2020年,规划近期年为2025年,规划目标年为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二、 发展定位与目标

(一)发展定位和集镇性质

规划老堡乡发展定位为三江侗族自治县生态保护重点乡镇、重要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区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集镇性质为老堡乡乡域综合服务中心。

(二)发展目标

至2025年:各级生态功能区保护和修复体系基本建立;农业产业格局得到优化,耕地保护目标得到落实;产业融合度有所提升,充满活力的乡村发展格局基本奠定;国土空间的保护、利用、治理和修复水平明显提高。集镇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城乡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土空间格局日益完善。

至2035年:基本实现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优良的生态格局全面稳固,形成安全和谐、开放高效、魅力品质的国土空间格局,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可持续发展格局。集镇区的功能更加完善,品质大幅度提升。

三、 国土空间格局

(一)主体功能区定位

落实上位规划对老堡乡作为三江侗族自治县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功能定位,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刚性管控,严格控制开发强度,重点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二)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总体格局

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约束条件,以保护生态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充分发挥白云山、都柳江、浔江和融江等生态资源优势,统筹各类保护类要素和全域交通、产业等发展类要素配置,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文旅,构建“一屏两廊,一核两区”的国土开发保护格局。“一屏”是指落实上位规划划定的大苗山生态屏障,“两廊”分别指都柳江—融江生态廊道、浔江生态廊道,“一核”是指以集镇区为主的高品质公共服务发展核心,“两区”指生态种养发展区和粮食主产区。

(三)农业空间格局

以“落实上位要求+谋划自身发展”为导向,立足“两茶一木”、稻鱼种养、水果、林下经济等产业基础,发挥生态本底资源优势,合理划分老堡乡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生态种养发展区,稳固示范区农用地的生产功能,推进现代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两区多点”的农业发展格局。“两区”是指粮食主产区和生态种养发展区,“多点”是指以油茶种植示范园、稻鱼综合种养示范点为代表多个农业示范点。

(四)生态空间格局

基于老堡乡生态本底特征,以生态保护红线为底线,综合河流、林田空间分布,山形地势等生态要素,构建“一屏两点两廊多带”多样化生态保护格局,保护修复重要生态廊道,巩固大苗山生态屏障。“一屏”指大苗山生态屏障,“两点”指上泠沟饮用水水源地和坡头水库,“两廊”指都柳江—融江生态廊道、浔江生态廊道,“多带”是指河道生态廊道延伸的大地河、甲送泠、盘渔泠、寨尾泠、归别冲等多条次要河道生态廊道。

(五)乡村空间布局结构

规划形成“一核三心两轴多点”的乡村空间结构。“一核”以老堡乡集镇为核心;“三心”为塘库村、漾口村、边浪村三个中心村;“两轴”是两条乡村发展轴,以浔江、都柳江为依托,串联沿江村庄,打造三江口—丹州镇滨水旅游休闲带,形成老堡乡乡村发展主轴,依托老堡至白文村三级公路形成老堡乡乡村发展次轴;“多点”指坡头村、曲村、东竹村、车田村、老巴村、白文村、老堡村等基层村。

规划将老堡村、漾口村、车田村、东竹村、塘库村、坡头村、曲村、边浪村划分为集聚提升类村庄,老巴村、白文村规划为特色保护类村庄。全乡村庄建设用地原则上不突破上级下达的156.75公顷,划定村庄建设边界188.10公顷,统筹存量建设用地规模,按需腾挪优化布局31.35公顷。

(六)落实国土空间主要控制线

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严格落实上级下达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巩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做到应保尽保, 确保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到2035年,全乡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1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09万亩。

生态保护红线。到2035年,全乡生态保护红线的面积不低于5845.12公顷,占乡域国土总面积的34.50%,主要包括公益林、重要区域的人工商品林以及其他具有重要功能、潜在重要生态价值、有必要实施严格保护的区域。

四、 乡政府驻地规划

(一)集镇区结构

规划形成“一轴、一心、两组团”的镇区空间结构。“一轴”即沿集镇干路串联集镇区和榕树坪屯民宿组团联动发展形成南北发展轴线;“一心”即以老堡乡政府和周边的行政、文化、商业金融、办公设施形成的公共服务和旅游服务核心;“两组团”分别为北部榕树坪民宿组团、南部集镇综合服务组团。

(二)集镇区规划用地布局

用地性质主要包括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用地、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其中居住用地占比最大,用地面积为4.04公顷,占集镇区建设用地的43.87%,各类用地面积和比例详见下表:


1  集镇区建设用地结构调整表

(三)交通系统规划

规划新增南北向滨江干路1条,支路1条,形成网络状道路系统。保留1处、新增2处社会停车场, 综合设置公交首末站1座。

(四)公服与市政设施规划

规划保留老堡乡乡政府、派出所、财政所、林业站等乡集镇级行政办公设施;保留老堡乡文化活动中心,新建博物馆等乡集镇级文化设施。规划布局教育设施3处,保留现状幼儿园、小学各1处,改建幼儿园1处。规划保留现状老堡乡室外综合健身场地。规划新建乡集镇级养老院,扩建乡卫生院

近期保留集镇区现状高位水池,远期结合高位水池新建老堡乡水厂,新建集镇区污水处理设施,新建1处污水泵站,完善集镇区雨污管网。保留现状邮政局、电信局等通信设施。

(五)地块使用强度控制

工业用地容积率大于等于1.1,商业用地容积率控制在1.5—2.0之间,社会福利设施等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容积率控制在1.2—1.6之间。

五、 乡域国土空间支撑体系与公服设施体系

(一)综合交通体系

规划改扩建曲村至良口、平辽至老堡为二级公路。改扩建老堡至塘库村、林江至老巴村、老堡至林江、平辽至老堡、塘库村至程村乡、边浪至白文、老堡至曲村大浪、老堡至塘库道路为三级公路;新建老堡至江荷三级公路。

规划建设老堡大桥、林江大桥、石门大桥,大幅提高老堡乡域范围内都柳江、融江和浔江两岸的通道运输能力。

保留现状码头4处,新增漾口村、坡头村、永兴岛码头各1处,新增塘库村码头2处。

规划新建老巴鸟仔坳、塘库村小型加油站。规划保留现状老堡乡人民政府充电桩,规划新增专用分散式点位7处。

(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落实“乡村生活圈”理念,构建“乡集镇级—村级”两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其中,依托塘库村、边浪村、漾口村3个中心村形成3个村级乡村生活圈,结合8个基层村形成8个村级生活圈。

(三)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规划远期新建老堡乡水厂,完善乡域雨污分流工程系统。保留现状35kV塘库变电站,新建老堡乡35kV变电站。保留现状邮政、电信局,加强村庄邮政网点建设。新建LNG气化站,远期以LNG 和瓶装液化石油气为主要气源,供气方式为市政管网供应和瓶装供应。老堡乡垃圾处理主要采取 “户收集——村屯就近就地处理”模式。

(四)公共安全与防灾体系

1、抗震规划

规划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措施按照6 度标准设防,特殊重要建筑、城市生命线工程、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2、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综合防治,重点治理乡域内1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

3、防洪规划

集镇区防洪标准为20 年一遇,村庄防洪标准为10 年一遇。

4、消防规划

规划扩建集镇区二级消防站,兼顾消防指挥中心作用。集镇区外各居民点内设置消防水池,储备消防水源。木结构房屋连片的居民点按规范要求划定防火分区,修建防火隔离带。

六、 产业发展规划

(一)第一产业

规划期末,实现老堡乡第一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建设老堡上泠千亩油茶基地、漾口脐橙种植基地等标准化种植业基地;发展老堡乡稻鱼种养示范园;建设水产养殖业基地。

(二)第二产业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加工业,推进现状茶叶、竹木加工厂现代化和智能化改造。建设漾口村竹编加工厂、老堡社区渔业加工厂,东竹村罗汉果加工厂、车田村罗汉果加工厂。

(三)第三产业

生态文化旅游知名度显著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新增创建星级乡村旅游区1家。完成老堡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新增星级民宿2家。

根据乡域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和开发潜力,构建老堡乡“一心两带多景点” 的旅游空间结构。“一心”是一个旅游接待主中心,即老堡乡集镇区。“两带”是指民族文化旅游带、山水休闲旅游带2条旅游带。“多景点”是指推进漾口水果采摘基地、三江口生态旅游区、东竹民族体育园、老巴伴云居旅游区、白文书院旅游区、塘库—坡头垂钓基地、曲村农业观光园多个景点的建设。

七、 历史文化与风貌特色

(一)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

构建村落、文物保护单位、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优秀传统文化5个层面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严格保护老巴村、白文村2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盘鱼岭龙振家祠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老堡明代怀远县城遗址、老堡善与人同碑刻、洋洞古平州怀远县遗址、塘库烽火台遗址、洋洞墓葬、莫肆华墓、坡头吴举人故居等7处未定级不可以移动文物;保护乡域内77棵古树名木。

(二)自然人文魅力空间

规划形成“一廊三区”的景观风貌格局。“一廊”即融江、浔江、都柳江魅力廊道,是以河流水系构建镇域纵贯南北的景观廊道;“三区”是生态休闲宜居小镇景观风貌区、传统民族文化风貌区和山林两茶风貌区。生态休闲宜居小镇景观风貌区即集镇区;传统民族文化风貌区为镇域西部传统村落,毗邻白云山,水稻梯田景观突出区域;山林两茶风貌区为镇域东部,杉木、油茶、茶叶为特色的山林特色景观地区。

八、 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

(一)国土综合整治重点项目

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通过采取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田间工程建设和土壤培肥改良等措施,提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和农田产出能力,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

有序推进宜耕后备资源开发。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要求,补充耕地坚持以恢复优质耕地为主、以新开垦耕地为辅,稳妥推进耕地恢复,科学适度开发宜耕后备资源,确保耕地占用后得到及时保质保量补充。优先在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和已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等地势平坦、集中连片、具备水源灌溉条件的范围内推进耕地整改恢复,推动园林地“上坡”、耕地“下坡”。结合最新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在宜耕后备资源范围内实施未利用地用开垦。规划期内,可根据补充耕地潜力及非农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对占用耕地需求,合理在乡域内安排宜耕后备资源开发项目。

稳妥推进建设用地整治。以充分挖掘释放村庄建设用地(203图斑)内非建设用地潜力为重点,优先将现状农村宅基地与农业空间交界处、村庄中部因地形等原因无法建设的203非建设用地等作为存量可腾挪潜力区域,在满足农村宅基地、公共基础与公服建设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异地腾挪的方式,引导建设用地适度集聚,有效盘活、释放现状203图斑内部空间,促进土地资源要素流动,优化村庄建设用地布局,保障乡村振兴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需求。

(二)生态修复重点项目

推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修复。落实上级下达造林绿化空间任务,坚持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以白云山原始森林为核心开展全乡森林生态系统修复治理,加强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积极推进生态屏障建设。

积极开展重要河流的水环境和水生态修复。落实江河湖库空间管控边界,加强都柳江、融江和浔江的水环境和水生态修复,建设流域生态廊道,加大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综合治理力度,实施水土保持、防护林建设等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行动。

逐步开展地质灾害治理消除害隐患。以地质灾害避让防护和生态修复为核心,以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为目标,采取搬迁避让、工程治理等措施,对乡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治理,解决地质灾害隐患问题。

落实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和生态修复。规划期内,加强对历史遗留矿山的露天采矿场采空区、尾矿场、排土场、塌陷区等开展生态重建和修复工作,解决废弃矿山生态破坏、地质环境受损问题,恢复山体植被,预防地质灾害发生。

有序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对乡域内严格管控类的土壤污染地块实施耕地轮作休耕、退耕还林还草等风险管控措施,并针对不同的土壤污染状况实施分类治理与修复。

01乡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规划图

02乡域生态系统保护规划图

03乡域农业空间规划图

04乡村体系规划图

05乡域综合交通规划图

06乡域基础设施规划图

07乡域公共服务设施及生活圈规划图

08乡域产业发展规划图

09乡域旅游发展规划图

10乡域历史文化保护与魅力空间规划图

11乡域生态修复和综合整治规划图

12集镇区功能结构图



13集镇区国土空间用地规划图






三江侗族自治县老堡乡国土空间规划公众征求意见公告



【打印正文】
分享本文至:

调查征集

关于三江侗族自治县老堡乡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草案公示、公众征求意见公告

  发布日期: 2025-08-19 09:37

来源: 三江县老堡乡

三江侗族自治县老堡乡国土空间规划

(20212035年)草案公示

(公众意见征询)

一、 规划范围与期限

(一)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包括老堡乡行政区内全部陆域国土空间,下辖1个社区和10个行政村,包括:老堡社区、坡头村、曲村、塘库村、东竹村、老堡村、漾口村、车田村、老巴村、边浪村和白文村。集镇区包括乡政府所在地老堡社区以及老堡村部分区域。

规划层次包括乡域和集镇区两个层次。乡域主要统筹全域全要素规划管理,侧重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战略部署和总体格局;集镇区进一步细化土地使用和空间布局,侧重功能完善和结构优化。

(二)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与《三江侗族自治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保持一致,规划期为2021至2035年,其中基期年为2020年,规划近期年为2025年,规划目标年为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二、 发展定位与目标

(一)发展定位和集镇性质

规划老堡乡发展定位为三江侗族自治县生态保护重点乡镇、重要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区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集镇性质为老堡乡乡域综合服务中心。

(二)发展目标

至2025年:各级生态功能区保护和修复体系基本建立;农业产业格局得到优化,耕地保护目标得到落实;产业融合度有所提升,充满活力的乡村发展格局基本奠定;国土空间的保护、利用、治理和修复水平明显提高。集镇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城乡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土空间格局日益完善。

至2035年:基本实现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优良的生态格局全面稳固,形成安全和谐、开放高效、魅力品质的国土空间格局,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可持续发展格局。集镇区的功能更加完善,品质大幅度提升。

三、 国土空间格局

(一)主体功能区定位

落实上位规划对老堡乡作为三江侗族自治县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功能定位,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刚性管控,严格控制开发强度,重点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二)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总体格局

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约束条件,以保护生态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充分发挥白云山、都柳江、浔江和融江等生态资源优势,统筹各类保护类要素和全域交通、产业等发展类要素配置,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文旅,构建“一屏两廊,一核两区”的国土开发保护格局。“一屏”是指落实上位规划划定的大苗山生态屏障,“两廊”分别指都柳江—融江生态廊道、浔江生态廊道,“一核”是指以集镇区为主的高品质公共服务发展核心,“两区”指生态种养发展区和粮食主产区。

(三)农业空间格局

以“落实上位要求+谋划自身发展”为导向,立足“两茶一木”、稻鱼种养、水果、林下经济等产业基础,发挥生态本底资源优势,合理划分老堡乡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生态种养发展区,稳固示范区农用地的生产功能,推进现代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两区多点”的农业发展格局。“两区”是指粮食主产区和生态种养发展区,“多点”是指以油茶种植示范园、稻鱼综合种养示范点为代表多个农业示范点。

(四)生态空间格局

基于老堡乡生态本底特征,以生态保护红线为底线,综合河流、林田空间分布,山形地势等生态要素,构建“一屏两点两廊多带”多样化生态保护格局,保护修复重要生态廊道,巩固大苗山生态屏障。“一屏”指大苗山生态屏障,“两点”指上泠沟饮用水水源地和坡头水库,“两廊”指都柳江—融江生态廊道、浔江生态廊道,“多带”是指河道生态廊道延伸的大地河、甲送泠、盘渔泠、寨尾泠、归别冲等多条次要河道生态廊道。

(五)乡村空间布局结构

规划形成“一核三心两轴多点”的乡村空间结构。“一核”以老堡乡集镇为核心;“三心”为塘库村、漾口村、边浪村三个中心村;“两轴”是两条乡村发展轴,以浔江、都柳江为依托,串联沿江村庄,打造三江口—丹州镇滨水旅游休闲带,形成老堡乡乡村发展主轴,依托老堡至白文村三级公路形成老堡乡乡村发展次轴;“多点”指坡头村、曲村、东竹村、车田村、老巴村、白文村、老堡村等基层村。

规划将老堡村、漾口村、车田村、东竹村、塘库村、坡头村、曲村、边浪村划分为集聚提升类村庄,老巴村、白文村规划为特色保护类村庄。全乡村庄建设用地原则上不突破上级下达的156.75公顷,划定村庄建设边界188.10公顷,统筹存量建设用地规模,按需腾挪优化布局31.35公顷。

(六)落实国土空间主要控制线

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严格落实上级下达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巩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做到应保尽保, 确保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到2035年,全乡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1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09万亩。

生态保护红线。到2035年,全乡生态保护红线的面积不低于5845.12公顷,占乡域国土总面积的34.50%,主要包括公益林、重要区域的人工商品林以及其他具有重要功能、潜在重要生态价值、有必要实施严格保护的区域。

四、 乡政府驻地规划

(一)集镇区结构

规划形成“一轴、一心、两组团”的镇区空间结构。“一轴”即沿集镇干路串联集镇区和榕树坪屯民宿组团联动发展形成南北发展轴线;“一心”即以老堡乡政府和周边的行政、文化、商业金融、办公设施形成的公共服务和旅游服务核心;“两组团”分别为北部榕树坪民宿组团、南部集镇综合服务组团。

(二)集镇区规划用地布局

用地性质主要包括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用地、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其中居住用地占比最大,用地面积为4.04公顷,占集镇区建设用地的43.87%,各类用地面积和比例详见下表:


1  集镇区建设用地结构调整表

(三)交通系统规划

规划新增南北向滨江干路1条,支路1条,形成网络状道路系统。保留1处、新增2处社会停车场, 综合设置公交首末站1座。

(四)公服与市政设施规划

规划保留老堡乡乡政府、派出所、财政所、林业站等乡集镇级行政办公设施;保留老堡乡文化活动中心,新建博物馆等乡集镇级文化设施。规划布局教育设施3处,保留现状幼儿园、小学各1处,改建幼儿园1处。规划保留现状老堡乡室外综合健身场地。规划新建乡集镇级养老院,扩建乡卫生院

近期保留集镇区现状高位水池,远期结合高位水池新建老堡乡水厂,新建集镇区污水处理设施,新建1处污水泵站,完善集镇区雨污管网。保留现状邮政局、电信局等通信设施。

(五)地块使用强度控制

工业用地容积率大于等于1.1,商业用地容积率控制在1.5—2.0之间,社会福利设施等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容积率控制在1.2—1.6之间。

五、 乡域国土空间支撑体系与公服设施体系

(一)综合交通体系

规划改扩建曲村至良口、平辽至老堡为二级公路。改扩建老堡至塘库村、林江至老巴村、老堡至林江、平辽至老堡、塘库村至程村乡、边浪至白文、老堡至曲村大浪、老堡至塘库道路为三级公路;新建老堡至江荷三级公路。

规划建设老堡大桥、林江大桥、石门大桥,大幅提高老堡乡域范围内都柳江、融江和浔江两岸的通道运输能力。

保留现状码头4处,新增漾口村、坡头村、永兴岛码头各1处,新增塘库村码头2处。

规划新建老巴鸟仔坳、塘库村小型加油站。规划保留现状老堡乡人民政府充电桩,规划新增专用分散式点位7处。

(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落实“乡村生活圈”理念,构建“乡集镇级—村级”两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其中,依托塘库村、边浪村、漾口村3个中心村形成3个村级乡村生活圈,结合8个基层村形成8个村级生活圈。

(三)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规划远期新建老堡乡水厂,完善乡域雨污分流工程系统。保留现状35kV塘库变电站,新建老堡乡35kV变电站。保留现状邮政、电信局,加强村庄邮政网点建设。新建LNG气化站,远期以LNG 和瓶装液化石油气为主要气源,供气方式为市政管网供应和瓶装供应。老堡乡垃圾处理主要采取 “户收集——村屯就近就地处理”模式。

(四)公共安全与防灾体系

1、抗震规划

规划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措施按照6 度标准设防,特殊重要建筑、城市生命线工程、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2、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综合防治,重点治理乡域内1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

3、防洪规划

集镇区防洪标准为20 年一遇,村庄防洪标准为10 年一遇。

4、消防规划

规划扩建集镇区二级消防站,兼顾消防指挥中心作用。集镇区外各居民点内设置消防水池,储备消防水源。木结构房屋连片的居民点按规范要求划定防火分区,修建防火隔离带。

六、 产业发展规划

(一)第一产业

规划期末,实现老堡乡第一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建设老堡上泠千亩油茶基地、漾口脐橙种植基地等标准化种植业基地;发展老堡乡稻鱼种养示范园;建设水产养殖业基地。

(二)第二产业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加工业,推进现状茶叶、竹木加工厂现代化和智能化改造。建设漾口村竹编加工厂、老堡社区渔业加工厂,东竹村罗汉果加工厂、车田村罗汉果加工厂。

(三)第三产业

生态文化旅游知名度显著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新增创建星级乡村旅游区1家。完成老堡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新增星级民宿2家。

根据乡域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和开发潜力,构建老堡乡“一心两带多景点” 的旅游空间结构。“一心”是一个旅游接待主中心,即老堡乡集镇区。“两带”是指民族文化旅游带、山水休闲旅游带2条旅游带。“多景点”是指推进漾口水果采摘基地、三江口生态旅游区、东竹民族体育园、老巴伴云居旅游区、白文书院旅游区、塘库—坡头垂钓基地、曲村农业观光园多个景点的建设。

七、 历史文化与风貌特色

(一)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

构建村落、文物保护单位、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优秀传统文化5个层面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严格保护老巴村、白文村2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盘鱼岭龙振家祠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老堡明代怀远县城遗址、老堡善与人同碑刻、洋洞古平州怀远县遗址、塘库烽火台遗址、洋洞墓葬、莫肆华墓、坡头吴举人故居等7处未定级不可以移动文物;保护乡域内77棵古树名木。

(二)自然人文魅力空间

规划形成“一廊三区”的景观风貌格局。“一廊”即融江、浔江、都柳江魅力廊道,是以河流水系构建镇域纵贯南北的景观廊道;“三区”是生态休闲宜居小镇景观风貌区、传统民族文化风貌区和山林两茶风貌区。生态休闲宜居小镇景观风貌区即集镇区;传统民族文化风貌区为镇域西部传统村落,毗邻白云山,水稻梯田景观突出区域;山林两茶风貌区为镇域东部,杉木、油茶、茶叶为特色的山林特色景观地区。

八、 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

(一)国土综合整治重点项目

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通过采取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田间工程建设和土壤培肥改良等措施,提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和农田产出能力,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

有序推进宜耕后备资源开发。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要求,补充耕地坚持以恢复优质耕地为主、以新开垦耕地为辅,稳妥推进耕地恢复,科学适度开发宜耕后备资源,确保耕地占用后得到及时保质保量补充。优先在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和已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等地势平坦、集中连片、具备水源灌溉条件的范围内推进耕地整改恢复,推动园林地“上坡”、耕地“下坡”。结合最新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在宜耕后备资源范围内实施未利用地用开垦。规划期内,可根据补充耕地潜力及非农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对占用耕地需求,合理在乡域内安排宜耕后备资源开发项目。

稳妥推进建设用地整治。以充分挖掘释放村庄建设用地(203图斑)内非建设用地潜力为重点,优先将现状农村宅基地与农业空间交界处、村庄中部因地形等原因无法建设的203非建设用地等作为存量可腾挪潜力区域,在满足农村宅基地、公共基础与公服建设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异地腾挪的方式,引导建设用地适度集聚,有效盘活、释放现状203图斑内部空间,促进土地资源要素流动,优化村庄建设用地布局,保障乡村振兴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需求。

(二)生态修复重点项目

推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修复。落实上级下达造林绿化空间任务,坚持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以白云山原始森林为核心开展全乡森林生态系统修复治理,加强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积极推进生态屏障建设。

积极开展重要河流的水环境和水生态修复。落实江河湖库空间管控边界,加强都柳江、融江和浔江的水环境和水生态修复,建设流域生态廊道,加大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综合治理力度,实施水土保持、防护林建设等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行动。

逐步开展地质灾害治理消除害隐患。以地质灾害避让防护和生态修复为核心,以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为目标,采取搬迁避让、工程治理等措施,对乡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治理,解决地质灾害隐患问题。

落实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和生态修复。规划期内,加强对历史遗留矿山的露天采矿场采空区、尾矿场、排土场、塌陷区等开展生态重建和修复工作,解决废弃矿山生态破坏、地质环境受损问题,恢复山体植被,预防地质灾害发生。

有序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对乡域内严格管控类的土壤污染地块实施耕地轮作休耕、退耕还林还草等风险管控措施,并针对不同的土壤污染状况实施分类治理与修复。

01乡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规划图

02乡域生态系统保护规划图

03乡域农业空间规划图

04乡村体系规划图

05乡域综合交通规划图

06乡域基础设施规划图

07乡域公共服务设施及生活圈规划图

08乡域产业发展规划图

09乡域旅游发展规划图

10乡域历史文化保护与魅力空间规划图

11乡域生态修复和综合整治规划图

12集镇区功能结构图



13集镇区国土空间用地规划图






三江侗族自治县老堡乡国土空间规划公众征求意见公告




版权所有 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政府
地址/AD: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江峰街7号
政府热线:0772-8612234 维护电话:0772-8611297
网站标识码:45022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