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农民画】画作之下:花花的花竹帽里有“三真”
来源: 三江县文体广旅局  |   发布日期: 2025-10-21 21:05    |
  • 字体大小:[
  • ]


近日,三江农民画家吴健纯老师赠送笔者一册签名的绘本《花花的花竹帽》,该作品是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柳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三江农民画画家吴健纯与知名儿童文学作家吴烜共同创作的“家乡美”农民画绘本系列作品之一。


据了解,这部作品是广西首套以儿童视角呈现,并采用三江农民画艺术形式来展现新时代乡村振兴小故事的儿童绘本。作品在2025年成功入选由生态环境部与中国作家协会联合发布的全国17部年度“2024年度生态文学推荐书目”。就图书装帧和内容体量而言,这部作品算不上厚重,这恰好符合儿童绘本的特性,并有很多耐人寻味的看点。





一、艺术的本真


一直以来,吴健纯老师的三江农民画创作历程扎根于侗乡土壤,其笔下的农民画作品保留了民间艺术最朴拙、最动人的原生力量。结合绘本作品来直观分析,这种本真体现在三个维度。





1. 色彩之艳。绘本的画作色调可谓源于土地的馈赠。 绘本中的色彩,并非学院派中诸如油画、水彩画或水墨画的调配,而是直接源自八桂乡村原本的自然与生活色彩。尽管绘本故事空间并没有在三江,但作者大量运用三江当地侗布浸染的深蓝作为画面基底,点缀以乡村原野的朴实淡雅、丰收时节的金黄稻田、绿水青山的生态底色,以及山花烂漫的浓烈粉紫等。这种色彩选择,并非单纯的视觉装饰,而是将土地的肥沃、乡村的生机与民族的审美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色彩饱满、情感热烈的乡土世界,直观地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与自信。


2. 笔画之简。跟以往的创作一样,绘本中的农民画不追求透视的精确与解剖的合理,其笔法稚拙、线条简练、结构大胆。特别是在描绘花竹帽的编织纹样时,吴健纯以高度概括的几何图形组合,再现了繁复的工艺细节;在勾勒九万大山的层叠梯田时,又以充满节奏感的弧线与色块,表现出山地生态的纹理之美。这种“以简驭繁”的笔法,是三江农民画艺术特有的概括力与表现力,它过滤了现实的琐碎,直击物象最本质的结构,展现出一种朴实的观察视角。


3. 构图之满。这部绘本的农民画艺术风格,在空间上一如既往的满。画面中并没有大面积的留白,近乎每一页构图都饱满充盈,这是三江农民画的一种风格,也或许是一种不足。这种“满”的构图,不仅是农民画的形式特征,更是作者一种内在的文化表达——它似乎象征着土地的丰饶、生活的充实与人情的稠密。但绘本中的每一页作品都可能跟随文字叙述一起暗藏细节:错落有致的村寨、多彩相间的竹林、此起彼伏的山峰、工艺精湛的花竹帽……它们共同构筑了一个完整、自足且生机勃勃的花花的童年世界,这种粗中有细、细中有情的创作手法,无声地讲述着乡村生活的和美与恬静。


二、人物的天真




1.“笑”是人物灵魂。令人惊喜的是,从绘本的封面开始,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表情,从头到尾都保持欢笑,这个创作基调给儿童绘本本身进行了加分。儿童的童年本来就应该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笑”成了像花花一样的孩子们统一的灵魂标签,这也是人物最有价值的艺术塑造之一。加之,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基层群众全面完成了脱贫摘帽任务,不断迈向和美乡村幸福新生活,这样的人物表情的“笑”,也是对时代使命的最好反馈,更是现实生活中所有类似绘本人物对新生活的最好表达。对画家而言,可能只是寥寥几笔的技法展示,但动笔之前肯定是画家发自内心的生活哲思和艺术反思。





2.“勤”是人物形象。花花的花竹帽“小故事”其实也是乡村勤劳致富的“大故事”。绘本从花竹帽来源、花竹帽发展、花竹帽传承和花花的秘密等故事脉络着手,以花花这个小人物主人翁的心理活动和实际行动为主线,把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的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进行了生动艺术表达,通过农民画创作手法,以另一种艺术呈现方式叙述了当下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感人故事和深刻主题。难就难在通过静态的画面去表达动态的思想,除了文字的辅助,作者通过农民画完成了这一使命。


3.“实”是人物性格。在绘本中,通过吴健纯笔下三江农民画手法勾勒出来的九万大山深处的每一个人物,不管是儿童还是成人、男性还是女性、家里人还是陌生人、当地人还是来外者,所有人物性格给人的感觉都是实诚者,从人物表情上看不出任何的虚伪、做作、恶意和阴谋,也看不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陌生感,这与绘本的儿童主题是相符的,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通过农民画笔画去刻画人物细节的真善美,甚至人物内心活动和情感表达,没有扎实的绘画艺术功底是完成不了的。


三、故事的纯真


绘本《花花的花竹帽》的文字叙事和画作表达,如同山野草木,自然流淌,娓娓道来,不事雕琢和刻意渲染。这份纯真的文字和画作,构建了儿童主题绘本温暖而纯真的精神内核。





1. 叙事之朴。故事紧紧围绕“花花与花竹帽”展开,从好奇、学习到最终传承,脉络清晰,情节渐进。画面中没有复杂的支线,也没有刻意的矛盾冲突,情节在日常劳作与家庭温情中自然推进。这种质朴无华的线性叙事,贴合儿童的认知习惯和童真性格,更与农民画直观明了的艺术语言相得益彰,共同塑造了童年心境的澄澈与本真。


2. 情感之真。绘本中描绘花花一家和乡亲们的乡土亲情是自然流淌的情感流露。故事中几乎没有喧哗和说教,所有人物情感——对传统手艺的尊重、对家乡的热爱、对子女的亲情——都蕴含在具体的行动与画面中。花花看着爸爸编织帽子时的专注,偷学非遗技艺后的欣喜,坚定自己理想目标的执着,以及将花竹帽作为礼物送给外国友人的自豪,这些情感节点都通过农民画中人物表情与动作精准传达。文字与画作的完美融合,共同还原了乡土社会中那种不宣于口却深沉厚重的真情表达。


3. 立意之醇。故事设置最动人的力量,在于它将“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两大时代主题,巧妙地溶解在花花一个孩子的成长故事里。花竹帽不仅是地方非遗产业,更是像花花这样的山村孩子对理想信念追求的象征。花花学习编织的过程,正是文化根脉在新生代心中扎根的隐喻。作者在创作画作时,通过花花这个“小人物”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文化传承的魅力,以及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定力。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创作立意,使得绘本故事的纯真底色,拥有了沉静而长远的艺术力量。


艺术创作没有尽头,艺术鉴赏也没有唯一答案。有的艺术因不完美而“完美”,也有的艺术因太过完美而“不完美”。不难看出,这部绘本的文字作者和农民画作者都有一颗纯粹的艺术创作之心,在一定意义上算得上是三江农民画绘本的一次创新尝试和积极探索。作为一名观众或读者,也只有学会辩证地看待或宽容地接受每一种艺术形式的合理存在,才能期待更好的艺术迎面而来。


作者:谢以科

来源:风情三江



【打印正文】
分享本文至:

宣传展示

【三江农民画】画作之下:花花的花竹帽里有“三真”

  发布日期: 2025-10-21 21:05

来源: 三江县文体广旅局


近日,三江农民画家吴健纯老师赠送笔者一册签名的绘本《花花的花竹帽》,该作品是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柳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三江农民画画家吴健纯与知名儿童文学作家吴烜共同创作的“家乡美”农民画绘本系列作品之一。


据了解,这部作品是广西首套以儿童视角呈现,并采用三江农民画艺术形式来展现新时代乡村振兴小故事的儿童绘本。作品在2025年成功入选由生态环境部与中国作家协会联合发布的全国17部年度“2024年度生态文学推荐书目”。就图书装帧和内容体量而言,这部作品算不上厚重,这恰好符合儿童绘本的特性,并有很多耐人寻味的看点。





一、艺术的本真


一直以来,吴健纯老师的三江农民画创作历程扎根于侗乡土壤,其笔下的农民画作品保留了民间艺术最朴拙、最动人的原生力量。结合绘本作品来直观分析,这种本真体现在三个维度。





1. 色彩之艳。绘本的画作色调可谓源于土地的馈赠。 绘本中的色彩,并非学院派中诸如油画、水彩画或水墨画的调配,而是直接源自八桂乡村原本的自然与生活色彩。尽管绘本故事空间并没有在三江,但作者大量运用三江当地侗布浸染的深蓝作为画面基底,点缀以乡村原野的朴实淡雅、丰收时节的金黄稻田、绿水青山的生态底色,以及山花烂漫的浓烈粉紫等。这种色彩选择,并非单纯的视觉装饰,而是将土地的肥沃、乡村的生机与民族的审美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色彩饱满、情感热烈的乡土世界,直观地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与自信。


2. 笔画之简。跟以往的创作一样,绘本中的农民画不追求透视的精确与解剖的合理,其笔法稚拙、线条简练、结构大胆。特别是在描绘花竹帽的编织纹样时,吴健纯以高度概括的几何图形组合,再现了繁复的工艺细节;在勾勒九万大山的层叠梯田时,又以充满节奏感的弧线与色块,表现出山地生态的纹理之美。这种“以简驭繁”的笔法,是三江农民画艺术特有的概括力与表现力,它过滤了现实的琐碎,直击物象最本质的结构,展现出一种朴实的观察视角。


3. 构图之满。这部绘本的农民画艺术风格,在空间上一如既往的满。画面中并没有大面积的留白,近乎每一页构图都饱满充盈,这是三江农民画的一种风格,也或许是一种不足。这种“满”的构图,不仅是农民画的形式特征,更是作者一种内在的文化表达——它似乎象征着土地的丰饶、生活的充实与人情的稠密。但绘本中的每一页作品都可能跟随文字叙述一起暗藏细节:错落有致的村寨、多彩相间的竹林、此起彼伏的山峰、工艺精湛的花竹帽……它们共同构筑了一个完整、自足且生机勃勃的花花的童年世界,这种粗中有细、细中有情的创作手法,无声地讲述着乡村生活的和美与恬静。


二、人物的天真




1.“笑”是人物灵魂。令人惊喜的是,从绘本的封面开始,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表情,从头到尾都保持欢笑,这个创作基调给儿童绘本本身进行了加分。儿童的童年本来就应该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笑”成了像花花一样的孩子们统一的灵魂标签,这也是人物最有价值的艺术塑造之一。加之,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基层群众全面完成了脱贫摘帽任务,不断迈向和美乡村幸福新生活,这样的人物表情的“笑”,也是对时代使命的最好反馈,更是现实生活中所有类似绘本人物对新生活的最好表达。对画家而言,可能只是寥寥几笔的技法展示,但动笔之前肯定是画家发自内心的生活哲思和艺术反思。





2.“勤”是人物形象。花花的花竹帽“小故事”其实也是乡村勤劳致富的“大故事”。绘本从花竹帽来源、花竹帽发展、花竹帽传承和花花的秘密等故事脉络着手,以花花这个小人物主人翁的心理活动和实际行动为主线,把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的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进行了生动艺术表达,通过农民画创作手法,以另一种艺术呈现方式叙述了当下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感人故事和深刻主题。难就难在通过静态的画面去表达动态的思想,除了文字的辅助,作者通过农民画完成了这一使命。


3.“实”是人物性格。在绘本中,通过吴健纯笔下三江农民画手法勾勒出来的九万大山深处的每一个人物,不管是儿童还是成人、男性还是女性、家里人还是陌生人、当地人还是来外者,所有人物性格给人的感觉都是实诚者,从人物表情上看不出任何的虚伪、做作、恶意和阴谋,也看不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陌生感,这与绘本的儿童主题是相符的,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通过农民画笔画去刻画人物细节的真善美,甚至人物内心活动和情感表达,没有扎实的绘画艺术功底是完成不了的。


三、故事的纯真


绘本《花花的花竹帽》的文字叙事和画作表达,如同山野草木,自然流淌,娓娓道来,不事雕琢和刻意渲染。这份纯真的文字和画作,构建了儿童主题绘本温暖而纯真的精神内核。





1. 叙事之朴。故事紧紧围绕“花花与花竹帽”展开,从好奇、学习到最终传承,脉络清晰,情节渐进。画面中没有复杂的支线,也没有刻意的矛盾冲突,情节在日常劳作与家庭温情中自然推进。这种质朴无华的线性叙事,贴合儿童的认知习惯和童真性格,更与农民画直观明了的艺术语言相得益彰,共同塑造了童年心境的澄澈与本真。


2. 情感之真。绘本中描绘花花一家和乡亲们的乡土亲情是自然流淌的情感流露。故事中几乎没有喧哗和说教,所有人物情感——对传统手艺的尊重、对家乡的热爱、对子女的亲情——都蕴含在具体的行动与画面中。花花看着爸爸编织帽子时的专注,偷学非遗技艺后的欣喜,坚定自己理想目标的执着,以及将花竹帽作为礼物送给外国友人的自豪,这些情感节点都通过农民画中人物表情与动作精准传达。文字与画作的完美融合,共同还原了乡土社会中那种不宣于口却深沉厚重的真情表达。


3. 立意之醇。故事设置最动人的力量,在于它将“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两大时代主题,巧妙地溶解在花花一个孩子的成长故事里。花竹帽不仅是地方非遗产业,更是像花花这样的山村孩子对理想信念追求的象征。花花学习编织的过程,正是文化根脉在新生代心中扎根的隐喻。作者在创作画作时,通过花花这个“小人物”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文化传承的魅力,以及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定力。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创作立意,使得绘本故事的纯真底色,拥有了沉静而长远的艺术力量。


艺术创作没有尽头,艺术鉴赏也没有唯一答案。有的艺术因不完美而“完美”,也有的艺术因太过完美而“不完美”。不难看出,这部绘本的文字作者和农民画作者都有一颗纯粹的艺术创作之心,在一定意义上算得上是三江农民画绘本的一次创新尝试和积极探索。作为一名观众或读者,也只有学会辩证地看待或宽容地接受每一种艺术形式的合理存在,才能期待更好的艺术迎面而来。


作者:谢以科

来源:风情三江




版权所有 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政府
地址/AD: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江峰街7号
政府热线:0772-8612234 维护电话:0772-8611297
网站标识码:45022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