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侗族大歌何以闪耀国际舞台
来源: 三江县文体广旅局  |   发布日期: 2025-10-20 16:30    |
  • 字体大小:[
  • ]


    1017日,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大歌《蝉之歌》与格鲁吉亚复调在北京国际非遗周惊艳相遇,两种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美和鸣,见证着三江天籁之音完成从深山侗寨到世界舞台的华美转身。这场“出圈”背后,并非一时幸运,而是一场历时数十载、系统推进的非遗保护与创新的精心耕耘。



千年侗歌,何以生生不息?


在现代化浪潮中,许多传统艺术面临生存危机,侗族大歌却绽放出惊人的文化韧性。这源于一场深刻的“价值重构”,它不再只是被视为一种民间音乐,而是被重新发现为侗族文明的“活态基因库”与“精神密码”。



其“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自然和声体系,本身就是对世界音乐多样性的独特贡献,被音乐学者誉为“隐藏在中国深山中的复调珍宝”。更为珍贵的是,这套传承2500年的音乐体系,承载着侗族“饭养身,歌养心”的生命哲学与“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在三江,歌声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孩子出生有“三朝歌”,少年成长有“儿歌”,谈情说爱有“情人歌”,节日聚会有“酒歌”。这里,侗族大歌已从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变成能够驱动社会发展、凝聚民族认同、赋能乡村振兴的“活水源泉”。


守正创新,何以活力迸发?


三江的成功秘诀,在于跳出“就保护谈保护”的狭隘思路,构建“四位一体”的活态传承系统工程。



制度创新,筑牢法治屏障。三江通过颁布《三江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年保护规划》等一系列地方法规,为非遗保护构筑起坚实的法治屏障。独具特色的“县文化馆+市群艺馆”联动机制,有效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源的高位统筹与有机整合。


传承创新,激活一池春水。始于2016年的“订单式免费培训班”,堪称传承模式的一场“教学革命”。它颠覆了传统的“我教什么你学什么”,创新推出“你需要什么我教什么”的个性化服务,将培训从县文化馆延伸至村屯、校园、企业。持续十载、惠及60余万人次的培训规模,不仅创造了非遗普及的奇迹,更让传承从少数人的使命变成多数人的热爱,形成“长者悉心教歌、青年纵情唱歌、幼童快乐学歌”的生动局面。


数字创新,突破时空界限。疫情期间顺势推出的“云课堂”,完成一次漂亮的“数字突围”。线上直播课名额“秒光”、微信群语音教学创新,不仅化解了传承危机,更意外收获年轻一代的青睐。这场数字化转型,让侗族大歌从必须在鼓楼下体验的“现场艺术”,拓展为在数字空间自由传播的“文化资产”,为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的传播插上翅膀。


融合创新,赋能乡村振兴。三江巧妙地将侗族大歌融入文旅产业链,实现文化价值的创造性转化。从《坐妹·三江》等大型实景演出带动就业增收的成功实践,到良口乡燕茶村“燕之声”文艺队唱响央视、实现文化脱贫的励志故事,都印证“文化支撑旅游、旅游反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2023年三江入选全国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正是对这一创新模式的国家级认可。


三江范式,何以启示未来?


三江的探索与实践,早已超越单个案例的成功,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三江范式”。



价值重构是前提,将非遗从需输血的“文化标本”重新定义为能造血的“生命体”,成为所有创新行动的逻辑起点。系统创新是关键路径,须构建制度、传承、技术、产业协同的“共生生态系统”,单一举措难以奏效。内生动力是核心引擎,当群众成为保护成果的主要受益者,传承才能从“要我保护”的外在要求,升华为“我要保护”的自觉意识。开放融合是必由之路,在坚守文化基因的前提下,勇于与当代审美对话、与现代科技融合、与市场对接,才能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三江侗族大歌的“出圈”,本质上是中国从“文化自觉”迈向“文化自强”的生动缩影。它雄辩地证明:深厚的文化根脉,是面向未来进行创新的深厚底气。


如今,三江闯出一条破解非遗保护困境的新路径:它既非博物馆式的冻结保护,让文化失去生命力;也非过度商业化的本质异化,让文化迷失方向;而是一条通过系统创新激发内生动力,实现保护与发展“双向奔赴”的康庄大道。


当侗族大歌在世界舞台唱响时,我们聆听到的,不仅是穿越千年时光的天籁之音,更是一种充满时代气息的文化自信:只有深深扎根传统,才能深刻影响未来;只有勇敢拥抱世界,才能使民族瑰宝焕发永恒光芒。


记者:龚普康

来源:风情三江










【打印正文】
分享本文至:

宣传展示

三江侗族大歌何以闪耀国际舞台

  发布日期: 2025-10-20 16:30

来源: 三江县文体广旅局


    1017日,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大歌《蝉之歌》与格鲁吉亚复调在北京国际非遗周惊艳相遇,两种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美和鸣,见证着三江天籁之音完成从深山侗寨到世界舞台的华美转身。这场“出圈”背后,并非一时幸运,而是一场历时数十载、系统推进的非遗保护与创新的精心耕耘。



千年侗歌,何以生生不息?


在现代化浪潮中,许多传统艺术面临生存危机,侗族大歌却绽放出惊人的文化韧性。这源于一场深刻的“价值重构”,它不再只是被视为一种民间音乐,而是被重新发现为侗族文明的“活态基因库”与“精神密码”。



其“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自然和声体系,本身就是对世界音乐多样性的独特贡献,被音乐学者誉为“隐藏在中国深山中的复调珍宝”。更为珍贵的是,这套传承2500年的音乐体系,承载着侗族“饭养身,歌养心”的生命哲学与“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在三江,歌声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孩子出生有“三朝歌”,少年成长有“儿歌”,谈情说爱有“情人歌”,节日聚会有“酒歌”。这里,侗族大歌已从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变成能够驱动社会发展、凝聚民族认同、赋能乡村振兴的“活水源泉”。


守正创新,何以活力迸发?


三江的成功秘诀,在于跳出“就保护谈保护”的狭隘思路,构建“四位一体”的活态传承系统工程。



制度创新,筑牢法治屏障。三江通过颁布《三江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年保护规划》等一系列地方法规,为非遗保护构筑起坚实的法治屏障。独具特色的“县文化馆+市群艺馆”联动机制,有效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源的高位统筹与有机整合。


传承创新,激活一池春水。始于2016年的“订单式免费培训班”,堪称传承模式的一场“教学革命”。它颠覆了传统的“我教什么你学什么”,创新推出“你需要什么我教什么”的个性化服务,将培训从县文化馆延伸至村屯、校园、企业。持续十载、惠及60余万人次的培训规模,不仅创造了非遗普及的奇迹,更让传承从少数人的使命变成多数人的热爱,形成“长者悉心教歌、青年纵情唱歌、幼童快乐学歌”的生动局面。


数字创新,突破时空界限。疫情期间顺势推出的“云课堂”,完成一次漂亮的“数字突围”。线上直播课名额“秒光”、微信群语音教学创新,不仅化解了传承危机,更意外收获年轻一代的青睐。这场数字化转型,让侗族大歌从必须在鼓楼下体验的“现场艺术”,拓展为在数字空间自由传播的“文化资产”,为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的传播插上翅膀。


融合创新,赋能乡村振兴。三江巧妙地将侗族大歌融入文旅产业链,实现文化价值的创造性转化。从《坐妹·三江》等大型实景演出带动就业增收的成功实践,到良口乡燕茶村“燕之声”文艺队唱响央视、实现文化脱贫的励志故事,都印证“文化支撑旅游、旅游反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2023年三江入选全国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正是对这一创新模式的国家级认可。


三江范式,何以启示未来?


三江的探索与实践,早已超越单个案例的成功,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三江范式”。



价值重构是前提,将非遗从需输血的“文化标本”重新定义为能造血的“生命体”,成为所有创新行动的逻辑起点。系统创新是关键路径,须构建制度、传承、技术、产业协同的“共生生态系统”,单一举措难以奏效。内生动力是核心引擎,当群众成为保护成果的主要受益者,传承才能从“要我保护”的外在要求,升华为“我要保护”的自觉意识。开放融合是必由之路,在坚守文化基因的前提下,勇于与当代审美对话、与现代科技融合、与市场对接,才能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三江侗族大歌的“出圈”,本质上是中国从“文化自觉”迈向“文化自强”的生动缩影。它雄辩地证明:深厚的文化根脉,是面向未来进行创新的深厚底气。


如今,三江闯出一条破解非遗保护困境的新路径:它既非博物馆式的冻结保护,让文化失去生命力;也非过度商业化的本质异化,让文化迷失方向;而是一条通过系统创新激发内生动力,实现保护与发展“双向奔赴”的康庄大道。


当侗族大歌在世界舞台唱响时,我们聆听到的,不仅是穿越千年时光的天籁之音,更是一种充满时代气息的文化自信:只有深深扎根传统,才能深刻影响未来;只有勇敢拥抱世界,才能使民族瑰宝焕发永恒光芒。


记者:龚普康

来源:风情三江











版权所有 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政府
地址/AD: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江峰街7号
政府热线:0772-8612234 维护电话:0772-8611297
网站标识码:45022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