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大小:[小
- 中
- 大]
有人说,没到三江,你不会知道中秋还能过得如此鱼香四溢。当明月爬上侗家鼓楼飞檐,随意走进一座侗寨,空气中便弥漫着稻鱼鲜香与茶油香醇交织的诱人气息。三江人过中秋,不独钟于月饼,却对一桌全鱼宴情有独钟。

这鱼香里的团圆味,从池塘中那尾肥美的稻花鱼开始。一筐鲜鱼,百般做法,质朴中盛放着说不尽的团圆期盼。这看似特别的习俗背后,藏着怎样的人间烟火与民族智慧?
“侗不离酸,更不离鱼”,这句俗语道出了侗族饮食文化的精髓。然而三江中秋食鱼的独特习俗,远不止于此。

三江的鱼文化,根植于其独特的农耕传统和节气智慧。侗族自古“饭稻羹鱼”,在层层梯田间养鱼,形成完整的生态循环。中秋时节,稻谷金黄,稻鱼正肥,恰是丰收季节。这种“鱼稻共生”的智慧,让侗寨的鱼带着淡淡的稻花清香。

更可贵的是其中“食大留小”的生态智慧。三江人在捕鱼时会有选择地留下小鱼,待来年再长。这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古老哲理,让三江的鱼宴既保留古越族的渔猎记忆,又融入节气文化的精髓。
千百年来,一场关于鱼的味觉创造在这片土地上不断精进。侗家人为鲜鱼搭配茶油的香醇,为鱼腩赋予酸汤的爽口,为鱼骨注入酥脆的灵魂。

打开三江的“中秋鱼谱”,不少都是传承数百年的古法制作。清代《柳州府志》记载:“侗人以鱼为珍,中秋必食。”这种古老的节令习俗,至今仍在三江侗寨鲜活地延续着。

三江鱼生的制作工艺尤为讲究。现捕的活鱼去鳞剔骨,片成薄如蝉翼的鱼片,佐以侗家特制酸汁,入口鲜甜爽滑,令人叫绝。而地道的“全鱼宴”更是一鱼多吃:烤鱼焦香,鱼生清甜,炸鱼酥香脆,茶油香煎鱼醇厚,鱼蛋粥鲜美,酸汤鱼开胃,酸鱼回味无穷。
在三江过中秋品鱼宴,不需要奢华的排场。在侗寨木楼里,就能享受一顿终生难忘的月下盛宴。
“来条烤鱼!”游客学着当地人的样子,满怀期待地喊道。侗家“腊汉”将现捕的稻花鱼用竹签穿好,在炭火上慢烤。“滋啦”一声,鱼皮瞬间焦香四溢。稍等片刻,品尝的声音便此起彼伏。鱼肉鲜嫩弹牙,带着炭火特有的焦香,每一口都饱吸山间灵气。

最妙的是三江的烤鱼,堪称中秋宴上的明星。炭火慢烤出的鱼肉外焦里嫩,筷子轻轻一拨,便露出蒜瓣状的雪白鱼肉,那混合着茶油清香的鲜美引爆味蕾,令人垂涎三尺。
社交平台上,网友戏称:“在三江过中秋,一条鱼能做出满汉全席的架势,选择困难症慎入!”这话不假,三江鱼宴的“分段”制作,处处体现着时节与智慧的融合。从中秋前夕的捕鱼仪式,到中秋当天的全鱼宴,再到入冬腌制酸鱼,一道道工序如同鲜活的生活场景,让人心生向往。

在侗寨,鱼不单是美味的食材,更是情感的纽带,连系着四季轮回,牵动着游子的心。
中秋午后,亲朋好友围坐在圆桌旁共享鱼宴,其乐融融。寨里的老邻居,记得每家最喜欢的鱼肴。一见面,只需一句“还是老做法”,很快一桌称心合意的鱼宴就能准备妥当。这种被记得的感觉,亲切而温暖。

对于远行的侗家儿女,家乡的鱼宴更是牵动乡愁的味觉记忆。很多人想家时最念想的,就是中秋的那桌全鱼宴。哪怕再远再忙,回家先吃口酸汤鱼,待这口地道的家乡味下肚,才觉得自己真的回来了,所有的漂泊都有了归处。
如今,天大的事,侗家人还是会说:“吃完鱼宴再说。”生活节奏再快,过中秋的那份仪式感始终没变。再忙,也要坐下来好好吃顿团圆鱼宴;再急,也愿意等待那坛陈年酸鱼的开启。

游客匆匆一餐,是为体验风情;美食爱好者细细品味,是为记录美好。一桌宴,能简能繁,这种包容,或许正是侗族饮食最智慧的地方。
若来三江过中秋,不妨寻一侗寨,尝尝月下的鱼宴百味,品品宴中的团圆情谊。在鱼香之间,读懂侗族人千百年来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哲学。

举杯邀明月,品鱼话团圆。这桌始于生态智慧、成于民族情怀的鱼宴,个中风味,皆是侗族文化最生动的注脚。田、鱼、月的馈赠与情感,都浓缩于此。而其中最打动人的,是那份质朴、感恩而智慧的侗家人性格,就像刚出锅的茶油香煎鱼,外表朴实,唯有细细品尝,才知其中真味。
月光下的侗寨,炊烟袅袅,若问三江最好吃的鱼是哪一条?根本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在每个人的记忆里,都藏着一份属于中秋月下的独家味道。明年,同样的月光下,家人又会在鱼香中团聚,延续这千年不变的团圆。
记者:龚普康
来源:风情三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