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大小:[小
- 中
- 大]
许多人追逐三江的春日梨花与夏日清凉,其实,三江的秋日同样独具韵味。几场秋雨洗去暑气,梯田泛起金黄,侗寨飘来糯香,三江秋韵便在桂湘黔交界处悄然苏醒,渐入画卷。

三江秋韵藏于鼓楼风雨桥间,融于芦笙歌舞里,可赏、可听、可品,唯有静心感受,方能领略其深邃。
三江秋韵最懂以侗家美食抚慰人心。

“秋风起,稻鱼肥”。侗家人食禾花鱼已传承千年。秋收时节,梯田里的禾花鱼正肥美,侗家人在收割前放水捕鱼,这便是“侗家丰收第一鲜”。在稻田边烤鱼,或是用茶油香煎,鱼鲜与稻香交融,仿佛将整个秋天的馈赠都含在口中。
三江人食鱼,讲究原味,更注重共享。在侗寨老人的记忆里,秋夜的火塘边,家家户户都会烹制酸鱼,佐以重阳酒,围坐畅谈。虽无珍馐美馔,但侗家人将平凡日子过成歌的生活智慧,却在这烟火气中生动展现。

解锁三江秋味,不仅有鱼之鲜,还有糯之香。这糯,不黏不腻,带着山泉滋润的清甜。当秋风染黄遍野稻浪,侗寨人家便开始蒸糯饭、捶糍粑。蒸熟的糯米经过千捶百打,米香与草木清香巧妙融合,入口满是山野的清甜;重阳时节,登高望远,糍粑不仅有团圆美满的吉祥寓意,也寄托着“年年高”的美好愿景。

三江秋味少不了寨子里的热闹,“烧鱼节”“新米节”“芦笙节”……都充满秋天的仪式感。说到三江特色的“晒秋”,那就更壮观了。吊脚楼前、晒台上,晴好天气,许多侗家竹筛里铺满红辣椒、黄玉米、白糯米,屋檐下则挂着禾把、侗布,将丰收铺陈于阳光之下,晒出侗家人勤劳朴实的本色。此时,山间秋茶将近尾声,侗家姑娘背着竹篓,唱着采茶歌,收获着秋日的馈赠。
听音识得“三江秋”。这一段时光,因短暂而珍贵,总是让人格外留恋。

三江秋韵藏在清越悠扬的歌声里。“大歌起,秋意浓”,不必刻意寻觅,侗族大歌就是三江秋日最美的“前奏”。走在程阳八寨青石板路,坐在岜团村风雨桥上,或是驻足于马胖鼓楼前,只要秋风一起,那“清泉般闪光的音乐”便随风飘来,空灵澄澈。社交平台上,到三江听一场秋日大歌,在布央仙人山品一壶茶,早已成为领略侗乡秋韵的经典路线。无数人闻声而来,体验这“歌在山水间,人在画中游”的侗乡浪漫。
待到秋意渐深,音韵转入“中章”,愈发古朴苍茫。秋夜歌师在鼓楼里吟唱的侗族古歌,那带着历史回响的韵律,与“月照鼓楼秋夜长”的意境相得益彰。秋收时节的芦笙比赛更是热闹非凡,各寨芦笙队齐聚一堂,笙歌震天,演绎着“芦笙不响,五谷不长”的传统。

秋天最悠长的“余韵”,当属三江山水人文深处的回响。有人说,侗家人的歌舞,就是这片土地最好的名片。陆游一句“太平有象人人醉,造物无私处处春”,虽未直写三江,却道出侗乡和谐生活的真谛。三江农民画家钟爱秋天,他们笔下的秋日侗寨色彩斑斓、充满诗意,让人仿佛走入梦境。这些萦绕于歌舞画卷中的“余韵”,早已超越感官,勾勒出一个古朴神秘的侗乡。
三江之秋,传统与现代交融,展现在层层梯田,浸润在寻常侗家。


三江秋韵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丰盈。这个时节,万物成熟,侗乡梯田,稻浪翻滚,禾花鱼肥,如侗族大歌所唱:“九月禾黄鱼正肥,十月糯香酒正醇”。侗家人深知秋的慷慨,也懂得惜物之道,通过“腌鱼、酿酒、制茶、晒干”等方式封存秋味,让转瞬即逝的鲜美跨越季节。到了深秋,用新米酿造重阳酒,窖藏整个秋冬,“来年开坛香满寨”。

“秋收冬藏万物备”,人生和自然的时序一样,到了秋天才能体会收获的喜悦。侗族古训说:“春不耕,秋无收;少不学,老来忧。”秋日恰是侗家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的好时节,或许也暗含着春华秋实的朴素道理。侗家儿女在秋夜里跟着歌师学歌,跟着绣娘学艺,传承千年文化。秋日学艺,寄托着侗家人最美好的期盼。秋天,从不辜负那些勤劳耕耘的人,它让稻谷归仓,让技艺传承,也让付出有回报。


三江秋韵也勾起“月是故乡明”的乡愁。古往今来,思乡,总是离不开家乡的味道,尤其是那些“时节限定”的记忆。在外打拼的侗家儿女,秋风吹起时,总会想起寨子里的油茶香、酸鱼味,一句“离家越远,思乡越浓”,道出无数游子的心声。现代侗族作家笔下的秋日腌鱼,何止是食物本身,更是萦绕心头的那份乡情。坛中封存的不仅是侗家的味道,更是游子对故乡那深沉而质朴的眷恋。
三江秋韵更是一份需要亲身体验的独家记忆。正如侗歌所唱:“不走过山路,不知山高低;不喝过井水,不知井深浅。”三江秋韵不似春的明媚、夏的热烈,它需要静静品味。或许,有人在金色梯田间邂逅故人,有人在鼓楼歌声中听懂人生,有人在风雨桥头悟透榫卯结构的奥秘。三江秋韵,不疾不徐,层层展开,藏于岁月深处,每个人都能品出不同滋味。
“秋是收获的季节,每一粒稻谷都是一首诗”。秋日三江,时节、风物与人文交融,在天地间铺展成画卷。来到三江,尝一口禾花鱼,听一曲侗族大歌,学一句侗话,便知这侗乡秋韵的绝妙。
记者:龚普康
来源:风情三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