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行:侗乡山水间的千年诗篇
来源: 古宜镇  |   发布日期: 2025-10-16 15:15    |  作者: 黄辉 |
  • 字体大小:[
  • ]

十月晨雾未散时,我踏着青石板走入三江,茶山已泛起青黛。仙人山的茶垄在云海中若隐若现,茶农们背着竹篓穿梭其间,指尖翻飞如蝶,恰似一幅会呼吸的《千里江山图》。山脚下,浔江与融江在此交汇,三江并流处,一座翡翠般的岛屿静卧江心——那是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丹洲古城。四百年前县令苏朝阳手植的桂花树,至今仍在书院庭院里散发着幽香,树影婆娑间,仿佛能听见当年的书声琅琅。

程阳八寨的秋日,是侗族文化的盛宴。永济桥的廊檐下,老匠人正用竹笔在木梁上勾勒“墨师文”,这些神秘符号是侗族人世代相传的密码,每一笔都承载着祖辈的智慧与匠心。桥头古榕下,阿婆们围坐火塘边,铁锅中“打”着侗家油茶,炒米的脆响、茶叶的清香与姜糖的甜味交织成秋日最温暖的交响。走进平寨独柱鼓楼,这座不用一钉一铆的木构建筑,历经百年风雨仍挺立如松。夜幕降临时,芦笙队在寨门前吹响了《侗族大歌》,清亮的歌声如山涧溪流,在山谷间回荡,连月亮都放慢了脚步,想要多听一会儿这人间天籁。此刻我终于明白,为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将这多声部无伴奏合唱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歌,是侗族人用生命吟唱的诗。

布央仙人山的茶园在海拔八百米处铺展成绿色的海洋。晨雾未散时,茶农们已开始采摘今春的第一芽。我换上侗装,跟着阿嫂学习炒茶技艺。铁锅中翻飞的茶叶渐渐蜷曲如眉,茶香混合着山风的气息,让人想起《诗经》里“采采芣苢”的古意。茶园深处,七座星空木屋如北斗星般散落山脊,夜宿其中,抬头可见银河如练,山月如钩。阿嫂说,这里的茶叶之所以香,是因为吸收了日月星辰的灵气,连炒茶的铁锅都沾了仙气。

三江的美,不在某处具体的景点,而在那漫山遍野的烟火气里。是丹洲岛民在河岸边晒柚皮时爽朗的笑声,是程阳八寨的姑娘们穿着盛装跳多耶舞时飞扬的裙角,是布央茶农炒茶时灶膛里跳跃的火光。这些细微处的生机,织就了三江最动人的锦缎。更令人惊叹的是,这里竟藏着“世界风雨桥之乡”“世界鼓楼之乡”的美誉——全县200余座风雨桥、230余座鼓楼,每座都是不用一钉一铆的木构奇迹,榫卯间藏着千年匠艺的密码。

归途时,我忽然懂了为何古人说“山水有清音”。三江的美,是侗族大歌里流淌的千年时光,是木构建筑中沉淀的匠人智慧,是茶园晨雾中氤氲的田园诗意。这方山水,既藏着“结庐在人境”的恬淡,又涌动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站在程阳桥头,望着远处层叠的青山,我忽然想起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三江,你是侗乡的翡翠,是中华大地上的一颗明珠。你以山河为纸,以岁月为墨,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篇。而我,只是一个偶然路过的旅人,却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心灵的归宿。这,大概就是祖国大地上最动人的风景——不是某个景点,而是那生生不息的烟火人间,是那代代相传的文化根脉,是那永远向前的民族精神。

暮色渐沉时,我站在仙人山顶回望。山下的茶园像绿色的海洋,远处的寨子升起了炊烟,天边的晚霞把云朵染成了金色。这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诗与远方”,不过是在这片土地上,与最朴素的美好相遇,然后,把这份美好,写成最动人的诗行。



【打印正文】
分享本文至:

三江要闻

三江行:侗乡山水间的千年诗篇

  发布日期: 2025-10-16 15:15

来源: 古宜镇   作者: 黄辉

十月晨雾未散时,我踏着青石板走入三江,茶山已泛起青黛。仙人山的茶垄在云海中若隐若现,茶农们背着竹篓穿梭其间,指尖翻飞如蝶,恰似一幅会呼吸的《千里江山图》。山脚下,浔江与融江在此交汇,三江并流处,一座翡翠般的岛屿静卧江心——那是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丹洲古城。四百年前县令苏朝阳手植的桂花树,至今仍在书院庭院里散发着幽香,树影婆娑间,仿佛能听见当年的书声琅琅。

程阳八寨的秋日,是侗族文化的盛宴。永济桥的廊檐下,老匠人正用竹笔在木梁上勾勒“墨师文”,这些神秘符号是侗族人世代相传的密码,每一笔都承载着祖辈的智慧与匠心。桥头古榕下,阿婆们围坐火塘边,铁锅中“打”着侗家油茶,炒米的脆响、茶叶的清香与姜糖的甜味交织成秋日最温暖的交响。走进平寨独柱鼓楼,这座不用一钉一铆的木构建筑,历经百年风雨仍挺立如松。夜幕降临时,芦笙队在寨门前吹响了《侗族大歌》,清亮的歌声如山涧溪流,在山谷间回荡,连月亮都放慢了脚步,想要多听一会儿这人间天籁。此刻我终于明白,为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将这多声部无伴奏合唱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歌,是侗族人用生命吟唱的诗。

布央仙人山的茶园在海拔八百米处铺展成绿色的海洋。晨雾未散时,茶农们已开始采摘今春的第一芽。我换上侗装,跟着阿嫂学习炒茶技艺。铁锅中翻飞的茶叶渐渐蜷曲如眉,茶香混合着山风的气息,让人想起《诗经》里“采采芣苢”的古意。茶园深处,七座星空木屋如北斗星般散落山脊,夜宿其中,抬头可见银河如练,山月如钩。阿嫂说,这里的茶叶之所以香,是因为吸收了日月星辰的灵气,连炒茶的铁锅都沾了仙气。

三江的美,不在某处具体的景点,而在那漫山遍野的烟火气里。是丹洲岛民在河岸边晒柚皮时爽朗的笑声,是程阳八寨的姑娘们穿着盛装跳多耶舞时飞扬的裙角,是布央茶农炒茶时灶膛里跳跃的火光。这些细微处的生机,织就了三江最动人的锦缎。更令人惊叹的是,这里竟藏着“世界风雨桥之乡”“世界鼓楼之乡”的美誉——全县200余座风雨桥、230余座鼓楼,每座都是不用一钉一铆的木构奇迹,榫卯间藏着千年匠艺的密码。

归途时,我忽然懂了为何古人说“山水有清音”。三江的美,是侗族大歌里流淌的千年时光,是木构建筑中沉淀的匠人智慧,是茶园晨雾中氤氲的田园诗意。这方山水,既藏着“结庐在人境”的恬淡,又涌动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站在程阳桥头,望着远处层叠的青山,我忽然想起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三江,你是侗乡的翡翠,是中华大地上的一颗明珠。你以山河为纸,以岁月为墨,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篇。而我,只是一个偶然路过的旅人,却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心灵的归宿。这,大概就是祖国大地上最动人的风景——不是某个景点,而是那生生不息的烟火人间,是那代代相传的文化根脉,是那永远向前的民族精神。

暮色渐沉时,我站在仙人山顶回望。山下的茶园像绿色的海洋,远处的寨子升起了炊烟,天边的晚霞把云朵染成了金色。这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诗与远方”,不过是在这片土地上,与最朴素的美好相遇,然后,把这份美好,写成最动人的诗行。




版权所有 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政府
地址/AD: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江峰街7号
政府热线:0772-8612234 维护电话:0772-8611297
网站标识码:45022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