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大小:[小
- 中
- 大]
当金黄的稻穗在秋风中摇曳,岑牙村的稻田里迎来了一场特殊的“课堂”。10月10日,三江侗族自治县良口人民法庭的干警们揣着宣传册,走进这片孕育丰收的土地,将严肃的法律条文转化为乡音俗语,为当地苗族群众送上了一堂接地气、冒热气的田间法治课。这场别开生面的普法活动,不仅延续了良口法庭深耕基层的司法传统,更将法治阳光播撒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
岑牙村作为苗族聚居村寨,稻田是村民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依托。与传统法庭的庄严肃穆不同,这场法治课没有审判席与旁听席的界限,干警们或蹲或站,与村民围坐在田埂边,身旁就是沉甸甸的稻穗,浓郁的乡土气息让法律知识变得可感可知。
村民最关心啥,干警就重点讲啥。说起农产品交易,他们反复提醒:“跟收购商签合同,一定要把品种、数量、质量标准写清楚,这样能少好多麻烦!”碰到种子、化肥出问题可能导致减产的情况,又手把手教大家怎么固定证据,如何通过法律讨说法。干警们还翻出辖区近年的土地承包、邻里矛盾、农资纠纷案例,用“身边事”以案释法,听得村民频频点头。驻村第一书记谢志惠也来到现场,结合村里的产业发展实际,向村民们说明法治保障对产业升级的重要意义,让大家明白学好法律不仅能维权,更能护航增收致富。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良口法庭的稻田法治课具有超出普法本身的深层意义。岑牙村作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农业村寨,近年来通过争取衔接资金,实施了大糯基地的水利、步道、产业路等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产业升级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利益格局的重构,亟需法治力量加以规范和保障。
稻田法治课恰似一场 “及时雨”,为岑牙村的产业发展注入了法治动能。从短期看,它直接保障了秋收工作的顺利进行,帮助村民规避交易风险,减少纠纷发生,确保“颗粒归仓”;从中期看,它提升了村民的法律素养,为即将到来的电商培训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奠定了法治基础;从长期看,它有助于在村里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为农文旅融合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稻浪翻滚间,法治课接近尾声,但司法服务并未结束。良口法庭的干警们留下了联系方式和普法手册,表示将持续跟踪解决村民遇到的法律问题。岑牙村驻村工作队也在活动现场明确表态,下一步将继续深化与后盾单位三江法院的协作,结合村里大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村民日常需求等实际情况,共同策划开展更多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法律咨询、纠纷调解活动,推动法治服务与乡村治理、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让法治力量持续为岑牙村的乡村振兴保驾护航。夕阳下,干警们、驻村工作队员与村民的身影交织在金色的稻田里,构成了一幅“司法为民、共建共富”的生动图景,也让岑牙村的法治未来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