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大小:[小
- 中
- 大]
金秋时节,稻浪翻滚,清香四溢。大顺村的千亩香糯稻田迎来了丰收季,沉甸甸的禾穗压弯了稻秆,勾勒出一幅动人的乡村丰收画卷。然而,在这喜悦的背后,村里部分缺乏劳动力的困难家庭却为抢收犯了愁。关键时刻,驻村工作组主动牵头,村民们自发响应,一场温暖人心的“互助抢收战”在金色的田野里火热上演。
自发集结,金色田野涌动“志愿红”
“天气预报说过几天可能有雨,必须抢在雨前把糯谷收完!”消息在村里传开,驻村工作组的队员们坐不住了。他们立即与村两委商议,发起互助抢收的倡议。令他们感动的是,倡议一出,应者云集。党员、公益岗,还有左邻右舍的乡亲们,纷纷放下自家活计,拿起镰刀、扛上扁担,自发组成了一支数三十人的抢收队,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困难农户的田里。
一时间,金色的稻田里人头攒动,镰刀割禾的“唰唰”声、柴火燃烧的“粑粑”声、人们的欢笑声交织成一曲丰收的协奏曲。红色的志愿者马甲点缀在无边的金黄中,成为这个秋天最温暖的色彩。
“铁肩膀”磨出血痕,见证干部为民初心
在忙碌的人群中,驻村工作组指导员李翰昌的身影格外醒目。他不仅是组织者,更是冲在最前头的“排头兵”。只见他动作麻利地将收割下的糯稻捆成结实的禾把,然后用扁担一趟又一趟地将沉重的禾把挑往集中点。
禾把看似不重,但连续高强度的挑运对肩膀是极大的考验。一天劳作下来,李翰昌脱下早已被汗水浸透的上衣,肩膀上赫然出现了几道深红色的血痕,在古铜色的皮肤上格外显眼。有村民看到后心疼地劝他休息,他却只是摆摆手,憨厚地一笑:“没事,皮外伤,跟乡亲们一起把粮食收回家,心里才踏实。我这肩膀,比不上大家常年劳作的硬朗,得多练练!”
这朴实的话语和肩膀上的血痕,胜过千言万语,生动地诠释了一名驻村干部“脚下沾满泥土,心中装满百姓”的初心与担当。
同吃一锅饭,共叙一片情
劳动间隙,大家就在田埂上或农户家的院子里一起吃大锅饭。没有特殊的招待,只有农家最朴实的饭菜。工作组队员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聊收成、话家常。汗水与笑容交织,疲惫与喜悦共存,彼此之间的距离在这一刻消弭殆尽。
“工作组的同志是真干,不是来做样子的。”村民代思感慨道,“他们和我们一样流汗,一起吃大锅饭,就像自己家里人一样,我们心里暖乎乎的!”
汗水浇灌希望,团结凝聚力量
经过一整天的奋战,困难农户田里的香糯全部抢收完毕,金黄的稻谷堆满了谷场。望着这丰收的成果,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这次自发组织的抢收行动,抢回的不仅是沉甸甸的香糯,更是党组织与群众、干部与村民之间沉甸甸的情谊。它像大顺村特产的香糯一样,散发着浓郁的、沁人心脾的芬芳。这份在共同劳动中凝结的鱼水深情,必将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内生动力,鼓舞着大顺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步履不停,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