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大小:[小
- 中
- 大]
三江侗族自治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 之称,全县林地面积280.67万亩,林业是主要的核心支柱产业之一。三江侗族自治县作为广西深入开展适度规模经营专项改革试点县,始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理念,扎实推进林权改革工作,在林权收储、国储林赋能、产业升级三个方面多维创新举措,走出了一条独具三江特色的林权改革之路。
一、 创新林权收储流转,筑牢林业发展根基。持续深化“三权分置”改革,达到落实所有权、稳定承包权以及放活经营权。一是分类确权破解权属难题。创新推行“先优后难”确权模式,优先对无争议、连片广阔的优质地块进行不动产确权登记;针对边界复杂的地块,巧妙运用分割边缘、取中登记的工作法,统筹推进林权确权登记。2023年以来,完成了超过2万亩林地的登记工作。二是推动林权档案数字化管理。将林权纸质档案材料通过系统性梳理、专业化扫描、精准化录入3个举措,逐步建立标准化数字化信息库,实现林权权调成果矢量化,为不动产登记发证提供数据支撑,成功化解林权历史遗留问题17708个,登记林权类不动产权证949宗,涉及林权面积4.9034万亩。三是实现林地有效整合。在斗江镇、高基乡等重点区域,将原本分散在各家各户的小块林地整合为集中连片的规模化经营区域,极大提高林地利用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截至目前,全县已成功流转收储18279亩,2025年群众意向流转约8000亩,办理不动产证10706.45亩。
二、国储林赋能协同发展,拓展林地经营模式。积极推动“小山变大山”,破解“林地碎片化、经营低效化”难题。一是政策扶持项目建设。每年修订《三江侗族自治县年度国储林建设项目(一期)林地流转林木收储方案》,明确三江文化旅游投资公司为流转主体,振旅林业公司具体实施,探索开展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2024完成营林面积7705.05亩,提供劳动岗位260个(其中脱贫人口200人),劳动总收入141.3万元,人均收入5652元。二是创新林权整合路径。以国家储备林建设为突破口,创新探索“小块并大块、分散变集中”的林权整合路径。制定《三江侗族自治县国储林建设项目林地流转林木收储测评核算标准》,科学化、规范化评估林地流转收储工作,高基瑶族乡拉旦村已兑现632.85亩集体林地流转和林木收储资金约256万元,签订流转收储意向协议129份。三是企林合作共赢发展。建立“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群众参与”机制,牛浪坡林场与振林公司携手合作,振林公司注入资金,林场以土地、技术及管理等核心资源入股,探索“公司+基地+林农”、“油茶+中草药”等合作模式,利用国家储备林林地,发展林下中草药种植,计划仿野生栽培和抚育“金毛狗脊”示范基地1万亩以上,提升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效益。
三、壮大特色林业产业,构建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特色林业产业,形成油茶、竹加工等富有三江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附加值。一是推动油茶产业链融合升级。着力构建油茶产业“精深加工+物流服务”全链条发展体系,探索“油茶+种养”“油茶+观光”“油茶+研学”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业态。目前,累计投资16617.59万元建设油茶加工贸易产业园项目,支持实施产业道路、水肥一体化等油茶基地生产配套设施建设,打造1个区级油茶核心示范区和2个油茶“双高”示范基地及2个“旅油(茶)”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完成建设500亩以上油茶产业基地15个,目前500亩(含500亩)以上规模经营主体11家。二是推进“以竹代塑”产业一体化发展。利用国储林收储2万亩竹子作为原材料储备基地,为“以竹代塑”产业提供稳定原材料支撑,打通“政企研”协同创新之路。一方面与上汽通用五菱、湖北坤钰汽车科技集团签署“以竹代塑项目战略合作协议”,构建“竹资源培育—竹材加工—终端应用”全产业链条;另一方面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竹纤维、竹板材等绿色材料在汽车零部件、包装制品等领域规模化应用,助力“以竹代塑”产业向集群化、高端化发展。三是完善产业基础配套设施。充分利用上级资金优先2022年-2025年油茶基地生产配套设施建设产业及路硬化路115.6419公里,总资金7354.4395万元,实施水肥一体化配套面积9.036万亩。2025年实施竹林林区道路项目23个,总长79.256公里,总投资2517万元,打通竹材运输“最后一公里”,为“以竹代塑”产业发展夯实硬件基础,推动侗乡竹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经济优势。
下一步,三江侗族自治县将持续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扩大“三江油茶”特色林业品牌影响力,因地制宜培育壮大林业规模经营主体,不断激活林业资源潜力,做好“林”经济,提升“绿效益”,推动县域经济绿色转型,绘就“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三江林业振兴生态富民新画卷。